關于發布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智能化軟件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
關于發布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智能化軟件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
國科金發計〔2025〕213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智能化軟件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5年8月8日
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智能化軟件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
2025年度項目指南
“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智能化軟件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針對關鍵軟件自主創新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智能化軟件新范型的數理基礎、工程構造、運維演化、質量保障等方面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信息、數學、物理、工程、管理等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為我國實現關鍵軟件領域的科學突破提供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人才支撐。
一、科學目標
建立智能化軟件新范型及其基礎理論,構建智能化軟件開發自動化與群智化、泛在操作系統的軟件定義及其領域定制生成的方法與技術體系,形成基于新范型的工業軟件構造與集成新方法新技術,培育智能化軟件創新生態的開源基礎,提升我國在關鍵軟件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核心科學問題
(一)人機物三元融合共生智能化軟件系統的組成原理。
針對智能化軟件的基本形態、結構特征、交互機理和行為規律,建立人機物三元融合共生的系統建模理論,提出泛在異構資源的統一表征與封裝方法,構造可自主適應、持續演化、長期生存、群智涌現的軟件體系結構模型。
(二)歸納演繹相融合的智能化軟件構造與運行機理。
針對智能化軟件的高效構造和運行,揭示歸納演繹相融合的軟件構造與運行機理,提出新型軟件自動化、群智化構造方法與泛在操作系統的軟件定義方法,設計泛在操作系統共性框架和核心構件,形成面向特定行業領域的軟件定制化開發與集成技術方案。
(三)自知自治的智能化軟件系統質量保障方法。
針對智能化軟件系統結構復雜性和行為非確定性,建立融合邏輯確定性與概率近似性的系統質量框架理論基礎,提出以駕馭非確定性為核心的軟件可信性理論與技術,實現系統質量的動態自治管理,形成可驗證、可持續、全生命周期的軟件質量保障方法體系。
三、2025年度資助的研究方向
(一)培育項目。
以總體科學目標為牽引,基于核心科學問題,擬圍繞以下5個研究方向,優先資助探索性強、具有原創性思想、提出新技術路徑、響應新興應用場景需求的申請項目。
1. 人機物融合智能化軟件的數理基礎和行為科學基礎。
圍繞人機物三元融合共生的系統建模問題,研究人機物融合智能化軟件的數理基礎和行為表征,包括智能化軟件的自主協同行為、人機物交互行為、群智涌現行為、系統社會影響機理等;提出面向程序代碼部件和AI模型部件動態交互協同的、可駕馭智能化軟件系統非確定性的新型形式化理論與方法。
2. 邏輯演繹與數據歸納協同驅動的神經-符號融合軟件理論。
圍繞歸納演繹相融合的智能化軟件構造問題,研究神經-符號融合的智能化軟件理論與基礎算法,構建邏輯推理與機器學習相互增強的軟件體系結構模型、神經-符號融合軟件的形式化規約自動生成方法、基于神經-符號學習的軟件系統高效構造方法、結合自然語言與形式語言的智能化程序設計語言理論。
3. 面向智能化軟件的泛在操作系統原理和構造方法。
圍繞智能化軟件的高可信運行支撐問題,研究泛在操作系統的新型內核架構模型、設計原理和構造方法,泛在資源的統一表征、感知和互操作,反饋控制的任務調度方法和自然交互接口設計等;構建泛在操作系統的共性框架與核心構件;面向特定領域,研究軟件定義的泛在操作系統關鍵技術及定制方法。
4. 基于智能化軟件范型的工業軟件建模原理和開發方法。
圍繞基于智能化軟件范型的工業軟件構造問題,研究工業軟件多域多源知識統一模型理論,支持軟件工程、數學/物理模型、流程工藝、運籌管理等知識的融合表征和精確規約,并探索工業軟件設計中非確定問題求解的AI補償方法;研究領域知識與AI模型協同驅動的工業軟件低代碼開發方法,設計面向特定領域的工業軟件編程語言(DSL);構建特定領域工業軟件核心構件/框架、知識庫和模型庫等。
5. 開源軟件生態理論、技術及策略。
圍繞智能化軟件開源生態建設與治理問題,研究開源生態持續激勵匯聚機理、開源貢獻存證技術與評估度量方法;研究群體高效協作機制、群智協作任務規劃與協同技術、開源社區智能化運維技術;面向開源生態的價值鏈,研究開源社區權益鏈演進和治理機制、開源軟件供應鏈建模分析方法、敏感隱私數據分析和開源依賴關系合規性分析驗證技術;建立開源生態的創新管理機制、開源平臺的服務優化策略、開源社區的治理機制和可持續運營模式;構建開源平臺服務支撐工具。
(二)重點支持項目。
以總體科學目標為牽引,針對核心科學問題,擬圍繞以下6個研究方向,優先資助前期研究基礎較好、交叉性強、響應新興應用場景需求、對總體科學目標有較大貢獻的申請項目。
1. 人機物融合智能化軟件可成長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
聚焦人機物融合智能化軟件的可成長性問題,研究軟件的體系結構、運行機理和生命周期基本原理,建立新型智能化可成長軟件的范型理論;研究面向人機物融合場景的統一軟件建模框架、軟件定義方法和智能化編程新范式,支撐人機物融合智能化軟件的快速構造與成長演化;研究開放環境約束在線檢測與監控、神經-符號融合程序分析、增量驗證和軟件生態依賴診斷等技術,構建面向可成長智能化軟件及其生態的軟件工具。
2. 知識數據雙驅動的組織建模、影響評估與精確調控技術。
聚焦三元融合系統中人類個體與群體的需求感知與行為調控問題,研究人類工效學視角下個體面對人機物融合智能化軟件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支撐人在回路的行為建模及人機協同機制設計;研究基于社會-技術系統理論的群體交互機理、多方博弈機制與行為涌現規律,支撐數據與知識雙驅動的人類社群組織建模與趨勢預測;研究智能化軟件對人類社群組織影響的效能評估方法與精準調控技術,支撐與人類價值對齊的智能化軟件設計方法和實現機制;研究智能化軟件大規模應用的價值風險識別與預測技術,支撐智能社會的風險調控與防范。
3. 高可信程序代碼自動生成與系統自動重構優化關鍵技術。
聚焦人機物融合軟件系統程序代碼的自動生成與維護問題,研究融合程序語法和類型理論的新型神經網絡數理基礎,構建具有遞歸推演能力的新型代碼大模型建模理論與計算模型;研究融合神經計算的高效符號知識推理方法,構建具有處理大規模程序能力的高精度符號化分析工具;研究融合形式語言自動機與神經網絡約束解碼的代碼生成技術、程序代碼內在知識的在線學習與記憶存儲技術,構建具有持續學習能力的新型代碼理解與生成工具;研究針對大規模遺產軟件系統的自動優化與重構技術,構建神經符號融合的軟件維護智能體系統。
4. 面向智能化軟件生態成長演化的群智范式支撐技術與平臺。
聚焦群智視角下的智能化軟件生態成長與演化問題,研究小核心與大外圍高效聯接協作、自由創作與規范生產持續聯接轉換的敏捷迭代開發模型,建立群智范式度量指標體系;研究大規模群智激發匯聚機制、多模態軟件資源(包括數據、模型、代碼、知識及服務)開放共享技術和開源生態價值網絡形成機理,提出支持軟件持續成長演化的人-機群智協同機制、協同演進技術和評估調控模型;融合上述模型、指標、機制和技術,構建群智協同框架及工具鏈,研制群智范式支撐平臺并開展應用驗證。
5. 基于領域軟件資產的需求驅動軟件高可信構造與演化。
聚焦特定領域的智能化軟件高可信構造與演化問題,研究基于領域軟件資產的“需求規約-軟件體系結構-代碼實現”追蹤依賴關系圖譜的表達方法,構建知識和模型增強的需求驅動智能化軟件體系結構設計方法和代碼生成技術;研究智能化軟件的測試和形式化驗證技術并研制工具;研究面向環境變化和任務擴展等演化需求的智能化軟件重構技術,支撐智能化軟件運行時重構與動態演化;面向安全攸關領域復雜嵌入式軟件應用場景開展驗證。
6. 車路云一體化端到端自動駕駛功能軟件開發方法。
聚焦車路云一體化場景下智能化軟件開發需求,研究具有低通濾波功能的多模態神經網絡模型設計方法;研究路端數據支持的駕駛場景虛擬重構方法,建立知識驅動的異常交通參與者行為模型,支持面向動態交通場景的數據自動生成;開發分層解耦的自動駕駛功能軟件原子構件,建立車端與路端數據聯合驅動的端到端模型強化學習訓練平臺;開發自動駕駛功能軟件系統,實現自動駕駛模型的遠程更新,開展車路云一體化實車測試驗證。
四、遴選項目的基本原則
(一)對實現總體科學目標的貢獻度。
(二)解決智能化軟件領域關鍵科學與技術難題,具有原創性、基礎性、交叉性和應用前景。
(三)具有產出高水平論文/專利和高質量軟件制品的潛力。
五、2025年度資助計劃
擬資助培育項目約20項,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80萬/項,資助期限為3年,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6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擬資助重點支持項目約8項,直接費用資助強度約為300萬/項,資助期限為4年,申請書中研究期限應填寫“2026年1月1日-2029年12月31日”。
六、申請要求及注意事項
(一)申請條件。
本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 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的經歷。
2. 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三)申請注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并執行本項目指南、《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于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實行無紙化申請。申請書提交時間為2025年9月15日至2025年9月22日16時。
2. 項目申請書采用在線方式撰寫。對申請人具體要求如下:
(1)申請人應當按照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以下簡稱“信息系統”)中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填報說明與撰寫提綱要求在線填寫和提交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計劃旨在緊密圍繞核心科學問題,對多學科相關研究進行戰略性的方向引導和優勢整合,成為一個項目集群。申請人應根據本重大研究計劃擬解決的具體科學問題和項目指南公布的擬資助研究方向,自行擬定項目名稱、科學目標、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相應的研究經費等。
(3)項目申請人在信息系統中選擇“在線申請”—“新增項目申請”—“申請交叉科學部項目”進行項目申報。
申請書中的資助類別選擇“重大研究計劃”,亞類說明選擇“培育項目”或“重點支持項目”,附注說明選擇“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智能化軟件基礎研究”,受理代碼選擇T04,并根據申請項目的具體研究內容選擇不超過5個申請代碼。
培育項目和重點支持項目的合作研究單位均不得超過2個。鼓勵申請人與企業研究人員聯合申請。
(4)申請人在申請書起始部分應明確說明申請符合本項目指南中的資助研究方向(寫明指南中的研究方向序號和相應內容),以及對解決本重大研究計劃核心科學問題、實現總體科學目標的貢獻。
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重大研究計劃相關的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系。
3. 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單位承諾、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2025年9月22日16時前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
4. 其他注意事項。
(1)為實現重大研究計劃總體科學目標和多學科集成,獲得資助的項目負責人應當承諾遵守相關數據和資料管理與共享的規定,項目成果應在本重大研究計劃框架內開源,項目執行過程中應關注與本重大研究計劃其他項目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
(2)為加強項目的學術交流,促進項目群的形成和多學科交叉與集成,本重大研究計劃將每年舉辦1次資助項目的年度學術交流會,并將不定期地組織相關領域的學術研討會。獲資助項目負責人有義務參加本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和管理工作組所組織的上述學術交流活動,并認真開展學術交流。
(四)咨詢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交叉科學四處
聯系電話:010-62328922
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平臺介紹:
我單位主要從事全國科技成果評價(各國家一級協會)、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咨詢、項目戰略研討、專家考察調研、科技政策培訓、企業內訓等相關業務。在科技咨詢領域具有很強的政府背景、行業渠道、人脈資源及專業能力,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及科技型企事業單位提供專業化服務。
? ???擅長項目:?國家級科技成果評價(全領域)、社會科技獎勵、標準制定及參編、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等。
近期相關科技培訓:
8月13—16日重慶|“十五五”重點課題前期研究謀劃暨2025年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和科研平臺建設運行、科研資金全過程管理使用高級研修班
8月13-16日青島|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AI)賦能科技成果評估轉化與高價值專利布局高級研修班
9月10-13日西安|“十五五重點項目儲備謀劃與科技項目申報、科研平臺建設運行、經費使用管理”專題培訓班
9月17日—20日深圳、10月22日—25日蘇州|“十五五”重點課題前期研究謀劃暨2025—2026年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運行、科研資金全過程管理使用高級研修班
9月23日—25日北京|科學技術獎勵申報全流程規劃與2025—2026年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運行高級研修班
國培基地 |關于舉辦2025年初級、中級、高級技術經理人培訓班的通知
培訓長期舉辦,如有相關需求及培訓報名請及時聯系: 王主任, 電 話:13426056628(同微信)
?(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最新科技政策消息及近期科技培訓計劃動態。)
本文地址: http://www.t3-p.com/10922.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